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第32次: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郑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

    2007年11月23日(周五)上午,第32次北大 CCISSR双周讨论会在方正大厦219室北大经济学院科研基地举行。北大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郑伟博士发表了题为“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比较研究――新判断、新解释、新启示”的专题演讲。北大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副秘书长谢世清博士主持讨论会,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部分师生、CCISSR理事单位和研究员代表听取了讲座。

    保险业的区域发展一直是我国保险业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研究认为,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相似,我国的保险业也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然而,中国保险业真的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吗?郑伟博士在梳理有关衡量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的传统比较方法及其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险基准深度比”这一新方法,并在新的方法体系下,对有关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的传统判断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一个经过检验的新判断,最后提出有关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的新解释和新启示。

(图为:会场全景)

    所谓“保险基准深度比”(Guideline Ratio of Insurance Penetration, GRIP),它反映的是一地区保险业的相对增长水平,具体而言,它衡量的是一地区的保险深度与相应经济发展阶段上(指相同人均GDP水平阶段上)世界平均保险深度的相对关系。通过计算我国各省区的“保险基准深度比”,郑伟博士得到了一个有关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的新判断。即,利用传统方法得出“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呈现明显的东、中、西层级分布”的这一结论不能成立,而从真正意义上的“相对于经济发展的保险业发展水平”(即“保险基准深度比”)的视角来看,中国保险业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发展实际上是大体均衡的。而且,新判断经受了聚类分析和纵向时期的双重检验。同时,他们还发现,在1998至2006年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保险业发展程度不仅总体较为均衡,而且还有所改进。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郑伟博士他们总结出一些有关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的新解释和新启示,这主要包括:第一,中国保险市场所出现的保险公司在东部地区“扎堆”的现象,这当中有“市场集聚效应”能激发市场潜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仍然是“非饱和市场”,也即从真正意义的“相对于经济发展的保险业发展水平”来衡量,这些地区的保险业发展程度远未饱和。第二,从真正意义的“相对于经济发展的保险业发展水平”来衡量,中国保险业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发展程度实际上是较为均衡的,同时每个区域内都存在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和较低的省区,所以,政府的政策导向不应是简单地向中西部倾斜,保险公司的区域布局也不应是简单地优先考虑中西部地区,而是需要对区域内各省区的具体情况作更细致的辨析。同时,政府还应注意加强对东部地区保险市场秩序的监管,引导各家保险公司理性和健康地竞争。

    郑伟博士的演讲得到了在场各位听众的强烈反响与好评。大家认为,郑伟博士提出的以“保险基准深度比”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创新性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丰富了理论界对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对保险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CISSR 何小伟 供稿)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